胡卫西坐在宽敞明亮的客厅里,窗外是城市繁华的夜景,但他的思绪却飘回了二十多年前那些汗水与激情交织的岁月。作为当年中国男篮“黄金一代”的核心成员之一,谈起那段时光,他的眼神依然会泛起兴奋的光彩。
“那时候啊,和现在真不一样。”他笑了笑,语气里带着怀念,“我们没有那么多国际比赛的经验,信息也不像现在这样发达,但正因为如此,每次得知有机会和世界强队交手,全队上下那种期待和兴奋感,是实实在在的,藏都藏不住。”
他记得九十年代中期,每次大赛前公布分组情况,更衣室里总会一阵骚动。如果看到同组有美国、立陶宛、南斯拉夫这些名字,年轻队员们非但不会紧张退缩,反而会互相使眼色,跃跃欲试。“怕?当然也会有一点,但更多的是兴奋。就像练了那么久的武功,终于有机会和顶尖高手过招了,就想看看自己到底有多大能耐,差距到底在哪里。”胡卫西说,“那种感觉,很纯粹,就是渴望挑战,渴望学习。”
他特别提到了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前的一场热身赛,对手是强大的美国队。“那支美国队星光熠熠,但我们赛前准备会,气氛特别高涨。教练布置战术,大家的眼睛都是亮的。脑子里想的不是‘输多少分算赢’,而是‘我能不能在那个NBA巨星面前投进一个球’、‘我们能不能打出一次漂亮的配合’。”那场比赛,虽然大比分落败,但胡卫西依然记得自己那次快攻上篮得手后,替补席上队友们跳起来欢呼的场景。“那不是为得分欢呼,是为我们敢于做动作、敢于表现而欢呼。那种体验,无比珍贵。”
在他看来,那种期待交手的兴奋感,源于强烈的求知欲和提升自我的渴望。“每次和世界强队打一场,回来都能琢磨好久。他们的战术配合为什么那么流畅?他们的身体对抗是什么级别的?他们的防守压迫性到底有多强?这些光看录像感受不到,必须亲身去体验。”胡卫西形容,每一次这样的交手,都像打开一扇新的窗户,看到更广阔的篮球世界,也更清楚地看到自身的不足,从而转化为日常刻苦训练的巨大动力。
“现在的球员条件比我们那时好太多了,出国比赛交流是常事,见识广,能力也强。”胡卫西话锋一转,“但我有时会觉得,那种因为‘罕见’而倍加珍惜、因为‘未知’而充满渴望的原始兴奋感,可能反而会淡一些。我们那时候,每一次和国际顶尖对手的机会,都是憋着一股劲,准备了好久才等来的,所以格外兴奋,格外投入。”
回顾那段岁月,胡卫西认为,正是这种渴望与强手过招、不畏强敌的心态,塑造了“黄金一代”坚韧的球风和不俗的成就。“那种兴奋感,源于对篮球最本真的热爱,和对更高水平不懈的追求。这是无论时代怎么变,都不应该丢掉的东西。”